“蟹经济”如何破陈出新?昆山巴城镇培育“源头好蟹”“爬”出富民路

2021-09-15

交汇点讯 今天(9月14日),首届“蟹经济”未来产业圆桌对话暨“乡村振兴”高质量发展论坛在昆山巴城镇举行,论坛以“传承与新变”为主题,讨论在新时代里,巴城如何破陈出新,点燃壮大“蟹经济”燎原之火,发展乡村振兴。与会嘉宾共同穿越千年小镇,畅谈“蟹经济”锦绣蓝图。

会上,巴城商会与昆山杜克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,双方将围绕“蟹”主题,就环保政策、蟹文化传承与保护、市场营销与经营、苗种培育与螃蟹养殖等五方面展开合作,为巴城“蟹经济”、“蟹文化”的未来提供综合解决方案。

大闸蟹文化源于巴城,巴城也是官方授予的、唯一的“中国阳澄湖蟹故乡”。“而从大闸蟹的生长优势来说,巴城位于阳澄湖东岸,水草丰盛,阳光充足,水域深2米左右,淤泥少土质硬,水系是弱碱性,pH值常年在7.5 到8.0,最适宜阳澄湖大闸蟹的生长,养出的螃蟹味道特别鲜甜,这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。”昆山市巴城镇农村工作局副股级干事荀志慧介绍。

阳澄湖美,巴城蟹肥。巴城阳澄湖大闸蟹之所以享誉天下,更重要的还在于人。当年,巴解成为“第一个吃螃蟹的人”。从此,“敢为天下先”便成为每一个巴城人必备精神,也成为了“昆山之路”的核心内涵。庄吉巧妙解读“先”字,“先”是敢为天下之“先锋”,敢为天下之“新鲜”,敢为天下之“仙境”,阐述了巴城人如何传承和守护祖辈流传下来的珍贵“蟹”遗产。

正是巴城阳澄湖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,造就了如今“巴城阳澄湖大闸蟹”的美誉,奠定了如今巴城之“天下第一蟹乡”的地位。为养成“健康蟹”,“爬”出富民路,巴城以“苗种”为起点,培育“源头好蟹”。

规划总面积3万亩的昆山市阳澄湖大闸蟹产业园,完全模拟阳澄东湖区域生态环境,从扣蟹、成蟹的全过程体系技术形成闭环链,为最大限度确保大闸蟹纯正的阳澄湖血统,打造理想的“水晶宫”。在此基础上,一套涵盖产品质量规范、日常信用管理等93项细则的 “地产大闸蟹生产信用监管平台”,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大闸蟹整个生长周期的数据溯源。

为了让标准化池塘在运行过程中达到环保效益与养殖收入双丰收,生态池塘综合运用物理、化学、生物等处理技术进行尾水净化三级处理,实现水体循环利用、达标排放。同时,在水源地、养殖池塘、净化区设置水质监测点位,相当于给养蟹池塘安装了严密的“净水器”。坚持“资源保护”与“产业发展”两手抓,在守护好家乡青山绿水的同时,也发展好了“蟹经济”的金山银山。

生态好了,乡村更美了,巴城结合“蟹经济”打造农文旅融合新名片,“大闸蟹+”的全域旅游体验让游客们在巴城经历一场“神仙旅游”的难忘体验。

昆山杜克大学人类学副教授、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吴科萍认为,在养出“健康蟹”,发展好“蟹经济”的同时,做好“蟹文化”的传承和保护也是重中之重。

据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联合天猫的数据:连续几年国庆节消费排名第一是大闸蟹。大闸蟹一直是新消费的热点,在互联网和电商模式创新层出不穷的前景下,巴城大闸蟹保护协会将制定标准,迅速做出品牌,同时打击假冒伪劣,将巴城大闸蟹打造成全球IP。

昆山市政协文化文史委员会副主委庄吉用“化危为机、变废为宝”八个字概括了“巴城智慧”,他们让古时的“洪水滩”变成了如今的“鱼米乡”,让曾经的“夹人虫”变成了当下的“蟹经济”。这也是“巴城智慧”铸就千年小镇长盛不衰的奥秘。

扬帆起航新征程,站在“十四五”开局之年的新起点上,新时代的巴城争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“热血尖兵”,苦练“唱、念、做、打”基本功,打造农文旅融合新名片,不断擦亮"中国阳澄湖蟹故乡"这一金字招牌,奋力谱写精彩巴城新篇章。

交汇点记者 范昕怡

       编辑: 潘朝晖


分享